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11月7日—9日,由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薛城校区崇德楼报告厅举行。

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冯刚教授,延安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谭虎娃,枣庄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郝荣平,枣庄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卫,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谢宝华,校党委书记高峰,党委副书记、校长丛海林,党委副书记丰雷,党委委员、副校长褚夫敏,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闫昕出席会议。

高峰在开幕式上致辞,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枣庄和枣庄学院的基本情况。高峰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此次研讨会致力于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根基,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学校将以此次学术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丛海林在主持时指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关键一年,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20周年。在这关键时间节点,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使命意义。

冯刚教授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实践视角》为题作主旨报告,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生成、学科发展、学科性质和学科范式等方面深入阐释了学科的实践本源与时代使命,深刻把握了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冯刚指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的出台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指引,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必须强化思政引领力,通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育人格局。

主旨发言阶段,由《东岳论丛》编辑部主任杨晓伟主持。延安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谭虎娃教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增礼教授、河南师范大学马福运教授、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永泰教授、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增福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研工部部长李丽鹏教授、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姚建军教授、池州学院科研处处长俞念胜教授、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翟婷婷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晓玲副教授、齐鲁工业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主任许忠明教授分别以“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发展模式、结构图式与实践范式”“论‘十五五’规划的特殊历史地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机遇与使命”“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破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难题的学理阐释”“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铸魂育人”“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性问题上守正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四维建构与提升路径”“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数字技术驱动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个维度”为题作了精彩报告。


主题研讨第一阶段,由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迪亮教授主持。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会燕副教授、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主任郭鹏飞副教授、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郝海洪副教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鲁力副教授、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孟庆亮老师、枣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新全教授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报告了最新研究成果。安徽理工大学学术出版中心主任孙功教授作点评发言。
主题研讨第二阶段,由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东锋教授主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文倩老师、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楠老师、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莹老师和来自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康源、王桂娟、王沛桐、刘珂岩、赵宇、王文雨、何姿霖就“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数字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等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史研究室主任潘西华教授作点评发言。
会议总结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嫱嫱指出,此次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根本命题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命题,进行了多维度、深层次、宽视野的学术对话,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

来自全国各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枣庄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校代表,枣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全体同学近400人参加会议。
(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李申磊 编辑/葛晓霞 审核/闫昕)